全屏 李沧区街道地图 李沧区乡镇地图 试试看!
456地图-→ 青岛李沧区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青岛地图 辖区: 【莱西地图 | 胶南地图 | 平度地图 | 即墨地图 | 胶州地图 | 李沧地图 | 城阳地图 | 崂山地图 | 黄岛地图 | 四方地图 | 市北地图 | 市南地图】 其他: 【查车架号】 【二手车查询】 【出险记录查询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山东省行政区划地图
济南市 市中区 | 历下区 | 天桥区 | 槐荫区 | 历城区 | 长清区 | 章丘市 | 平阴县 | 济阳县 | 商河县
青岛市 市南区 | 市北区 | 四方区 | 李沧区 | 崂山区 | 城阳区 | 黄岛区 | 即墨市 | 胶州市 | 胶南市 | 平度市 | 莱西市
淄博市 张店区 | 临淄区 | 淄川区 | 博山区 | 周村区 | 桓台县 | 高青县 | 沂源县
枣庄市 市中区 | 山亭区 | 峄城区 | 台儿庄区 | 薛城区 | 滕州市
东营市 东营区 | 河口区 | 垦利县 | 广饶县 | 利津县
烟台市 芝罘区 | 福山区 | 牟平区 | 莱山区 | 龙口市 | 莱阳市 | 莱州市 | 招远市 | 蓬莱市 | 栖霞市 | 海阳市 | 长岛县
潍坊市 潍城区 | 寒亭区 | 坊子区 | 奎文区 | 青州市 | 诸城市 | 寿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乐县 | 临朐县
济宁市 市中区 | 任城区 | 曲阜市 | 兖州市 | 邹城市 | 鱼台县 | 金乡县 | 嘉祥县 | 微山县 | 汶上县 | 泗水县 | 梁山县
泰安市 泰山区 | 岱岳区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宁阳县 | 东平县
威海市 环翠区 | 乳山市 | 文登市 | 荣成市
日照市 东港区 | 岚山区 | 五莲县 | 莒县
莱芜市 莱城区 | 钢城区
临沂市 兰山区 | 罗庄区 | 河东区 | 沂南县 | 郯城县 | 沂水县 | 苍山县 | 费县 | 平邑县 | 莒南县 | 蒙阴县 | 临沭县
德州市 德城区 | 乐陵市 | 禹城市 | 陵县 | 宁津县 | 齐河县 | 武城县 | 庆云县 | 平原县 | 夏津县 | 临邑县
聊城市 东昌府区 | 临清市 | 高唐县 | 阳谷县 | 茌平县 | 莘县 | 东阿县 | 冠县
滨州市 滨城区 | 邹平县 | 沾化县 | 惠民县 | 博兴县 | 阳信县 | 无棣县
菏泽市 牡丹区 | 鄄城县 | 单县 | 郓城县 | 曹县 | 定陶县 | 巨野县 | 东明县 | 成武县

青岛市 区县地图 街道地图 乡镇地图(辖7个市辖区,代管5个县级市。共99个街道、79个镇)
市南区(辖14个街道)
浮山街道 八大峡街道 台西街道 云南路街道 中山路街道 观海路街道 江苏路街道 金口路街道 八大关街道 湛山街道 金湖路街道 八大湖街道 金门路街道 珠海路街道
市北区(辖16个街道)
小港街道 即墨路街道 辽宁路街道 镇江路街道 台东街道 延安路街道 大港街道 华阳路街道 登州路街道 宁夏路街道 敦化路街道 辽源路街道 合肥路街道 浮山新区街道 同安路街道 洪山坡街道
四方区(辖15个街道)
阜新路街道 海伦路街道 嘉兴路街道 兴隆路街道 水清沟街道 洛阳路街道 河西街道 双山街道 鞍山路街道 瑞昌路街道 杭州路街道 平安路街道 湖岛街道 郑州路街道 开平路街道
黄岛区(辖6个街道)
柳花泊街道 辛安街街道 黄岛街道 薛家岛街道 长江路街道 红石崖街道
崂山区(辖4个街道)
中韩街道 沙子口街道 王哥庄街道 北宅街道
李沧区(辖11个街道)
振华路街道 永清路街道 永安路街道 兴华路街道 兴城路街道 李村街道 虎山路街道 浮山路街道 九水路街道 湘潭路街道 楼山街道
城阳区(辖8个街道)
城阳街道 夏庄街道 流亭街道 棘洪滩街道 上马街道 红岛街道 河套街道 惜福街道
胶州市(辖5个街道、13个镇)
阜安街道 中云街道 北关街道 南关街道 云溪街道 胶莱镇 马店镇 李哥庄镇 营海镇 铺集镇 张应镇 里岔镇 胶东镇 胶西镇 洋河镇 九龙镇 杜村镇 胶北镇
即墨市(5个街道、18个镇)
环秀街道 潮海街道 通济街道 北安街道 龙山街道 鳌山卫镇 温泉镇 龙泉镇 刘家庄镇 蓝村镇 店集镇 灵山镇 七级镇 王村镇 丰城镇 段泊岚镇 移风店镇 普东镇 大信镇 田横镇 金口镇 华山镇 南泉镇
平度市(辖4个街道、26个镇)
城关街道 李园街道 同和街道 香店街道 白埠镇 南村镇 灰埠镇 郭庄镇 张戈庄镇 仁兆镇 古岘镇 麻兰镇 门村镇 长乐镇 店子镇 新河镇 张舍镇 田庄镇 马戈庄镇 蓼兰镇 万家镇 兰底镇 崔家集镇 明村镇 大泽山镇 崔召镇 云山镇 祝沟镇 旧店镇 大田镇
胶南市(6个街道、11个镇)
铁山街道 灵山卫街道 珠山街道 珠海街道 隐珠街道 滨海街道 张家楼镇 琅琊镇 藏南镇 泊里镇 大场镇 海青镇 理务关镇 大村镇 六汪镇 宝山镇 王台镇
莱西市(辖5个街道、11个镇)
龙水街道(经济开发区) 水集街道 望城街道 梅花山街道 沽河街道 姜山镇 李权庄镇 孙受镇 夏格庄镇 店埠镇 院上镇 武备镇 南墅镇 日庄镇 马连庄镇 河头店镇

李沧区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李沧区

李沧区是青岛市内四区之一,位于青岛市市区北端,东枕崂山山脉,西临胶州湾,南接四方区,北靠流亭国际机场,是进出青岛市的咽喉之地。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71人,辖李村、虎山路、浮山路、永清路、楼山、湘潭路、九水路等11个街道办事处。

基本概况

   西流庄、东南山、窝铺、营子、板桥坊、盐滩、沙岭庄、孤山、大水清沟等11个。后来几经变更,到1991年底又增加石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湾头、东南渠、西南渠、楼山后、坊子街、十梅庵、大枣园、小枣园、南岭,东小庄、阎家山、香里等15个村庄。上述各村,曾分属西流庄、楼山两个人民公社。楼山人民公社于1984年改为楼山乡,所属湾头、东南渠、西南渠、楼山后、石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十梅庵、大枣园、小枣园、南岭、坊子街、东小庄等13个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各村建有村民委员会。西流庄人民公社所属生产大队的农户,1982年10月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1984年9月,成立沧口区经济联合公司,1990年又改称沧口区第二工业局,原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6个工贸公司,1990年又改称企业总公司。
  第一节 楼山乡
  地理位置
  楼山乡位于区境的最北端,是陆路出入青岛市的咽喉地带。东倚崂山山麓,同崂山区夏庄镇、李村镇接壤;西濒胶州湾,与崂山区红岛镇隔海相望,南与板桥坊街道办事处辖区相接,北同崂山区流亭镇毗邻。全乡总面积为11.93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东南部为丘陵山地,有围子山、虎头石、南尖口、凤山、楼山等山峦。西北部地势较平坦。境内有湾头村河、楼山后北河、楼山后南河3条季节性河流。乡境东南部土地、水利资源较为贫乏,适合发展采石、建材行业;西北部土壤疏松,地下水源极为丰富,适宜种植粮食、蔬菜作物,沿海滩涂盛产蛤蜊等贝类海产品。境域南部有楼山,楼山乡由此而得名。乡政府机关在小白干路523号。
  历史沿革
  
楼山乡辖区原有17个自然村,建村最早的可上溯到明朝永乐初年,距今已有500余年。在德国、日本侵占青岛以前,楼山地区隶属即墨县仁化乡。1898年后,德国殖民当局将胶澳租借地划为青岛区和李村区,楼山地区隶属李村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时,楼山地区南部诸村划入四沧区,北部诸村划入夏庄区。1938~1945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楼山地区划入仙家寨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楼山地区南部划入沧平乡归属四沧区;北部划入海滨乡归属夏庄区。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其乡区由南海专署崂山行政办事处统一管辖,楼山地区13个行政村南部诸村仍归四沧区;北部诸村划入崂山办事处一区。1951年7月青岛市进行区划调整,将郊区调整为9个区。1951年10月成立楼山区,楼山地区13个行政村除石家宋哥庄划入流亭区外,其余12个行政村归属楼山区。1956年1月,郊区改划为27个乡,实行农业合作化时,楼山地区各村分别划入枣园乡和双埠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又全部划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3个行政村改为13个生产大队。1961年10月崂山县成立后,将楼山后,坊子街、小枣园、东小庄、西南渠、东南渠、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8个生产大队划入西流庄人民公社,归沧口区领导。1962年5月,又将以上8个生产大队仍划回仙家寨人民公社,归崂山县领导。1962年11月,经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将楼山地区的石家宋哥庄、徐家宋哥庄、刘家宋哥庄、西南渠、东南渠、湾头、坊子街、楼山后、大枣园、小枣园、十梅庵、南岭、东小庄等13个生产大队从仙家寨人民公社划出,组成楼山后人民公社,归崂山县领导。196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楼山后人民公社划入沧口区,但农业生产仍由崂山县管理。1978年转为蔬菜专业生产后,全部归沧口区领导。
  1984年体制改革后楼山后人民公社改为楼山乡人民政府,所属13个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
  机构设置
  1991年底,乡设有党委、政府、纪律检查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及乡工会、共青团、妇联、武装部等机构。乡党委下设组织、宣传、信访等部门;乡政府下设经委、财政、审计、民政、司法、土地、计划生育、农机、农技等部门。区有关部门还设立公安派出所、税务所、工商所、人民法庭等派出机构驻乡。
  人口土地
  1991年全乡总户数1.02万户,总人口2.9万人。
  由于国家建设需要和村民建房用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到1991年底全乡可耕地面积仅有2 000余亩,粮食作物已停止耕作,只种植蔬菜和少量的花卉。有8个村分别于1982年、1984年和1992年办理了集体农转非手续。至1992年非农业人口已占全乡总人口的55.8%。全乡95%的劳动力从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营。
  文物古迹
  乡境内有文物古迹多处,现有址可考的有商周遗址——古城顶和大枣园石牌坊。
  商周遗址——古城顶 位于十梅庵村东,据考此处属商周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一处海防城堡,占地约10亩。1949年和1955年曾在此出土了箭头、短剑、陶片、骨器、石器等文物。还发现了夯土城堡的基础和穴居洞室。
  大枣园石牌坊 大枣园村中心大街矗立的两座石牌坊(“文化大革命”时饰物被毁,现仅保留主体)。据牌坊上刻字和大枣园村《王氏祖谱》载,该牌坊是清康熙帝下旨,为表彰“国师”王懿及其祖父、父亲而立,建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所属村庄
  坊子街村 位于楼山乡南部,东临小白干路,西南临凤山,南接小枣园村,北邻楼山后村和青岛汽车制造厂。村庄占地0.28平方公里,住户460户,人口1 500人,均为汉族,是楼山乡较小的村庄之一。
  据该村《李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初年,李氏祖先由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后于、王、孙等姓陆续迁来,多以开坊子(小吃店)为生,故名坊子街。该村历史上延续下来一集市,农历逢四遇九为集日,俗称枣园集。村东原有一自然小村——刘家台,解放后划归该村为一行政村。
  该村在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曾与楼山后、小枣园、东小庄联合成立一高级社——红日农业合作社,1962年加入楼山后人民公社,时称坊子街生产大队,1984年恢复乡村体制,改称坊子街村至今。
  该村建有中共坊子街村支部、坊子街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该村土地资源相对较少,解放初期有耕地330亩。1958年以后,土地陆续被国家征用,70年代初期陆续发展一些工副业项目,以弥补土地资源不足,剩余少量土地也改种蔬菜,粮食由国家供应。改革开放后,该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91年全村企业固定资产达296万元,年总收入720万元,人均收入600余元。各项公益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南岭村 位于楼山乡东南部,东临虎石山,南与崂山区李村镇石沟村相接,西临小白干路,北与大枣园相邻。村庄占地面积0.35平方公里,住户680户,人口1 900人,均为汉族。
  该村始建于明永乐初年,刘氏祖先从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地处丘陵地带,故名南岭村。
  该村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兼有部分果园。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2年划入楼山后人民公社,时称南岭生产大队,1984年后改称南岭村。
  解放初期有耕地1 000余亩,后土地被陆续征用。从60年代初开始创办一些副业项目,以采石、烧砖为主。改革开放后,由农业转向工商业。至1991年全村企业11个,固定资产700余万元,年总收入1 800万元,人均1 600元,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
  该村建有幼儿园、小学、医疗保健、液化气站等设施,村民子女免费入学。1986年起,村民实行退休养老制度。1991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十梅庵村 位于楼山乡东部,东临围子山,南临虎头石山,西南与大枣园村相接,北与湾头村相邻。村庄占地0.4平方公里,住户993户,人口2 829人,均为汉族。
  该村起源于明永乐初年,庄氏祖先从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后有臧、张等姓也陆续迁来。因村前山坡建有一庙宇,门前种植十株梅花树而得名。该庙于解放前战乱中被毁,遗址在“四清”时被清除。
  解放前,隶属李村区、四沧区、夏庄区等。解放后,划归楼山区。1956年划为枣园乡。1962年加入楼山后人民公社,时称十梅庵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十梅庵村。该村建有中共十梅庵支部、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兼有部分林、果。由于土地多为山岭薄地,贫瘠干旱、产量较低,加上人口逐年增多,靠单纯的农业经济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从60年代起该村因地制宜,发展建材业,以采石、烧砖为主。至1991年,村办企业已达30多个,固定资产1 000多万元,年总收入4 300万元,人均收入1 128元,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1989年开始发展外资企业。1988年和1989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分别授予花园式单位、文明卫生村称号,1987年起,连续被授予青岛市、沧口区文明村庄。1988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楼山后村 位于楼山乡中部,东与青岛汽车制造厂相邻,西靠四流北路,南与坊子街村相接,北至遵义路。村庄占地面积0.3平方公里,住户1 156户,人口3 650人,均为汉族。
  楼山后村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林氏祖先从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村南临楼山,故名“楼山后”。
  楼山后村解放前属四沧区,1951年划归楼山区,1956年划入枣园乡,并和坊子街、小枣园、东小庄联合成立高级社——红日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划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2年划归楼山后人民公社,称楼山后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楼山后村。
  该村有中共楼山后村总支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楼山后村原以农业为主,兼有少数渔业。解放初期全村耕地1 570亩,1953年开始土地被国家大量征用,1957年开始办村办企业。1982年开始办“农转非”手续,年轻劳力参加国家统一招工。到1991年,全村共办起村办工商企业26个,固定资产总额2 540万元,年总收入8 500万元,人均收入1 680元,成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
  楼山后村公益事业发展较快,建有医疗保健、幼儿园、液化气站、体育场、公园等设施。1980年开始实行村民退休养老制度。1989年开始均被授予青岛市、沧口区文明村庄、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湾头村 位于楼山乡东北部,东、北与崂山区夏庄镇交界,西接东南渠村,南邻十梅庵村,西与东南渠村相接。村庄占地0.4平方公里,住户1 025户,人口3 069人,均为汉族。
  据考,该村始建于1404年(明永乐二年),张、赵两姓由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村东有一天然大湾(池塘),故取名“湾头”。原湾头村西南有一自然小村——栾家泊子,村东南山坡亦有一自然小村——许家庵子,合作化时划归湾头村为一行政村。现栾家泊子与湾头村连成片,许家庵子住房也陆续迁至湾头村内。1956年湾头村与东南渠村、西南渠村共同成立高级社——群英农业合作社。1962年划入楼山后人民公社为湾头生产大队。现称湾头村。
  该村建有中共湾头村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湾头村原以农业为主,东南山地种植少量林、果,土地较为贫瘠,产量较低。解放初期全村有耕地2 050亩,果园200余亩。1978年转为蔬菜专业队,土地大部分种植蔬菜供应城市,口粮不足部分由国家供应,并因地制宜发展采石、烧砖等建材业。改革开放后,该村经济发展较快,走上一条以工商业为主,农、果、畜为副的多种经营发展之路。到1991年,全村共建起工商企业19个,固定资产总额288万元,年总收入904万元,人均收入708元,成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
  该村设有医疗保健、幼儿园、液化气站各1处,并保留村小学1所,村民子弟免费入学。从1988年开始,村民享受退休养老待遇。
  西南渠村 位于楼山乡北部,东临小白干路,南至遵义路,西靠青岛钢铁总公司,北到青岛人造板厂。村庄占地面积0.27平方公里,住户640户,人口2 100人,均为汉族。
  据考西南渠村始建于1410年(明永乐8年),相传该村张氏祖先由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因村东北处有一处土埠(现归东南渠村),村名定为安家(甲)埠。后因战乱,村民不堪骚扰和负担,又因村南有一小渠,遂将村名改为南渠(谐音“难去”)。1936年分为东、西南渠两个村。
  西南渠村在农业合作化时,曾与东南渠、湾头村合并成立高级社——群英农业合作社。1962年划入楼??后人民公社,称西南渠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为西南渠村。
  该村建有中共西南渠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总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西南渠村原以农业为主,解放初期有耕地1 250亩。后被国家建设征用,至1978年仅有耕地252亩,并转产种植蔬菜供应城市。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发展工副业等多种经营。1982年办理了集体“农转非”手续,年轻劳力参加统一招工,剩余人员以从事工商业为主。至1991年全村固定资产总值509.8万元,年总收入963.7万元,人均收入1 774元。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
  西南渠公益福利事业齐全,建有医疗保健、幼儿园、液化气站等设施。村民享受退休养老待遇。从1985年起连续保持青岛市、沧口区文明村庄称号。
  东南渠村 位于楼山乡东北部,东与湾头村相接,西至小白干路与西南渠相邻,南与大枣园相望,北与崂山区流亭镇交界。村庄占地面积0.3平方公里,居户500户,人口1 440人,均为汉族。
  据考东南渠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王氏从云南大槐树里迁至,后蔡、宋等姓也陆续迁至。东南渠原与西南渠同为一村,统称南渠,1936年分为两村。1961年又与村东北部自然小村王家庄合并,仍称东南渠。1956年合作化时,与西南渠、湾头村合为一个高级社——群英农业合作社。1962年划入楼山后人民公社,为东南渠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为东南渠村。
  该村建有中共东南渠村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东南渠村原以农业为主,解放后国家建设大量征地,1966年开始陆续发展一些小型工副业项目。1983年剩余土地改种蔬菜供应城市。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迅速,走上了以工商业为主的道路。至1991年,村办企业发展到17个,固定资产总值366万元,年总收入176.5万元人均收入1 216元。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
  该村建有医疗保健站、幼儿园等设施。村民享受退休养老待遇。1990年、1991年连续被沧口区授予文明村庄称号。
  石家村 位于楼山乡西北部,东与徐家村相邻,西靠省外贸皮毛整理厂,南至长顺路,北与崂山区流亭镇双埠村接界,西南临胶州湾。村庄占地0.35平方公里,住户807户,人口2 350人,均为汉族。95%为石姓。
  据《石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初年,始祖由云南迁至诸城县宋哥庄,后迁至此地立村。村名沿用宋哥庄。后徐、刘等姓也陆续迁至,人口渐多。民国初年建立村政府时,为管理之便分为三个村,该村主姓为石,称石家宋哥庄。其余二村以徐、刘相冠。石家宋哥庄在人民公社时称石家生产大队,1984年起改称为石家村。
  该村建有中共石家村总支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建村以来,居民以开荒种地、出海捕鱼和下小海维持生计。解放初期有耕地1 800亩、渔船7只。随着人口增长、土地被国家建设征用,从70年代开始种植蔬菜供应城市,口粮不足由国家供应。至80年代渔业生产亦停止劳作,转向创建小型工副业企业为主。改革开放后,村办企业发展较快,到1991年全村共有村办工商企业23个,固定资产总值893万元,年总收入1 453万元,人均收入1 298元。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
  该村建有医疗保健站、幼儿园、液化气站、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村民享受退休养老待遇。1982年起连续被授予沧口区文明村庄称号。
  刘家村 位于楼山乡西北部,东接胶济铁路,西与徐家村相接,北临瑞金路,南靠楼山火车站。村庄占地面积0.4平方公里,住户1 243户,人口3 716人,均为汉族,是楼山乡较大的村庄之一。
  据《刘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初年,刘氏祖先从即墨县留村镇东葛村迁至,时已有石氏居于西部,后又有徐氏迁至中部,同用“宋哥庄”村名。民国初年建立村行政时分为三村,该村冠以刘家宋哥庄。合作化时曾与徐家村合为一个高级社。1958年划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划归西流庄人民公社,1962年为楼山后人民公社刘家生产大队,1984年改称为刘家村。
  该村建有中共刘家村总支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建村后,村民以开荒种地为生,农闲时下小海,烧盐。解放初期全村共有耕地3 340亩。1958年以后,土地陆续被国家征用,开始发展工副业生产。1982年因扩建楼山火车站和胶济铁路复线工程,土地仅剩百余亩,根据有关政策全村集体办理了“农转非”手续。1985年建起全市独家乙炔气厂,1990年建起全省首家村办1.1公里铁路货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至1991年,全村企业固定资产总值1 523万元,年总收入3 853万元,人均收入1 872元,是楼山乡经济效益好的村之一,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
  该村因南部地势低洼,易受水患,加之村新建住房已无土地可批,故于1985年实施东迁计划,在东南渠村北部征地建居民楼,现已迁居近200户。该村保留村办小学、实行免费教育。村内建有医疗保健、幼儿园、液化气站等设施。村民实行退休养老制度。1984年起连续被市政府授予文明村庄称号;1991年被评为模范村委会。
  徐家村 位于楼山乡西北部。东连刘家村,西接石家村,南靠青岛钢丝绳厂,北至青岛电站阀门厂。村庄面积0.4平方公里,住户1 000户,人口2 900人。
  据该村《徐氏族谱》记载,清朝初年,徐氏从莱阳迁至。时已有刘、石两姓居此,统称宋哥庄。民国初年宋哥庄一分为三,因徐姓最多,故定名徐家宋哥庄。1956年合作化时,曾与刘家村合并成立高级社。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1961年两村分别划入西流庄人民公社,该村称徐家生产大队。1962年划回仙家寨人民公社,同年又划入新成立的楼山后人民公社,为徐家生产大队。1984年恢复乡村建制改称为徐家村。
  该村有中共徐家村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徐家村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初期有耕地2 400亩,种植粮食作物。还有少量渔船。1961年因出海有3名渔民遇难,后停止渔业生产。1958年以后土地陆续被国家征用,口粮不足由国家供应,剩余劳力向周围工厂企业输出劳务。70年代初开始创办小型工、副业项目。1978年转为蔬菜专业队,种植蔬菜供应城市。改革开放以后,村办企业发展较快,走上工、农、副、商综合发展之路。到1991年,全村企业发展到26个,固定资产达486万元,年总收入1 182万元,人均收入808元,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
  徐家村建有敬老院、幼儿园、保健室等公益福利设施,1984年开始实行村民退休养老制度。
  该村教育事业起步较早,徐家小学是沧口地区历史最久的学校,始建于1906年,隶属德总督府教务委员会,名为胶澳商埠宋哥庄蒙养学堂,校址在徐家村“江氏祠堂”。后经多次变迁,因战乱曾一度停办。1927~1931年,中共党员张静源来校任校长,借以掩护开展地下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该校日趋发展,新学校已迁至村西部,新建教学楼,规模、设施已达较高水平。
  大枣园村 位于楼山乡东南部。东临虎头石山与崂山区夏庄镇交界,南与南岭村相接,西临小白干路,北靠楼山乡政府。是楼山乡较大村庄之一。村庄总面积0.7平方公里,住户1 480户,人口3 988人。多为王姓,汉族。
  据该村《王氏族谱》记载,该村祖先王氏于明朝万历初年由青州府临朐县礼让乡寺泊社四甲棘村迁至,村名仍沿用“棘林村”。后因此名陋俗,且本地当时多枣树,遂将村名改为枣园村。后因王氏家族分出一支迁至村西南处,至20世纪30年代,取名小枣园。原枣园村改名为“大枣园村”,沿用至今。
  大枣园村王氏家族人丁兴旺,繁衍较快,且崇尚科举。清康熙年间族人王懿(字文子),其祖、父三代皆由科举入仕。据《王氏世谱》载,王懿曾入翰林院,做过胤稹(即雍正皇帝)之师傅,故有“国师”之说,盛极一时。现大枣园村内尚存建于康熙24年(1685年)为表彰王懿祖孙三代而修建的石牌坊两座(“文化大革命”时其饰物被毁,现保留主体)。近代书画家王知昌(字仙坡,1906~1987年)也是大枣园村人,青年时曾东渡日本留学,后因生活所迫回村务农,闲时潜心书画,尤对山水画造诣颇深,风格独特,曾被编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
  大枣园村解放前属四沧区,1951年划入楼山区,1956年以该村命名的枣园乡为郊区27个大乡之一。1958年加入仙家寨人民公社,时称大枣园生产大队。1962年划入楼山后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体制改称为大枣园村。
  该村建有中共大枣园村总支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总公司管理村办工商企业。
  大枣园村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初期,有耕地2 000余亩,后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加上人口逐年增加,从60年代开始陆续办起了一些小型工、副业项目。改革开放以后,该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工商企业,到1991年共创办工业企业48个,商业网点34个,处全乡领先地位。全村固定资产总额1 747万元,年总收入5 870万元,年人均收入1 526元,为青岛市农村经济百强村之一。
  大枣园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发展村民公益福利事业。建有医疗保健室、幼儿园、液化气站等各1处。村民实行退休养老制度。1990年被青岛市、沧口区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小枣园村 位于楼山乡西南部。东临小白干路,西与青岛碱厂宿舍相邻,南接东小庄,北靠凤山。村庄占地0.18平方公里。住户250户。人口750人。是楼山乡最小的村。
  据考,该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大枣园村王氏家族分离出两户后代搬迁至此,繁衍成村,原名西南山。20世纪30年代,为表明与大枣园村同宗同祖,改称为小枣园,沿用至今。合作化时曾与楼山后、坊子街、东小庄合并为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1年分开。
  该村建有中共小枣园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管理村办企业。
  小枣园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解放初期43家农户,仅有135亩耕地,且土地贫瘠,收成无保障。1958年开始栽植果树,收入较好。改革开放以后,兴办工商企业7个,固定资产80多万元。1991年总收入137万元,人均收入800多元。
  东小庄村 位于楼山乡西南部,东邻兴城路小学、青岛造纸厂仓库,西邻原青岛园艺六分厂,南靠青岛泡花碱厂,北接小枣园村。村庄占地面积0.2平方公里,住户250户,人口800人,是楼山乡较小的村之一。
  东小庄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村子周围土地原归即墨县大族黄家所有,并派家人住此管理,逐渐成村,取名小庄。民国时期,为与海西(阴岛)的“小庄村”相区别,遂改为东小庄。
  东小庄解放前作为乡区归四沧区管辖,日本侵占青岛时期曾在此设“卡子门”(封锁线出入口)。解放后,划入楼山区。合作化时曾和坊子街、楼山后、小枣园合并成立高级社——红日农业合作社。1962年加入楼山后人民公社,为东小庄生产大队。1984年恢复乡村体制改称东小庄村。
  该村建有中共东小庄村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并有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工业公司负责管理村办企业。
  东小庄村经济原以农业为主,兼有部分果园,随人口逐年增长和耕地逐步减少,从60年代开始兴办一些小型工、副业。改革开放以后,村办企业发展较快。至1991年,村办企业共5个,固定资产达123万元,年总收入256万元,人均收入800元。东小庄村建有幼儿园一处,从1986年开始实行村民退休养老制度。
  第二节 西流庄人民公社、沧口区第二工业局
  沿革
  前西流庄人民公社所辖区域在青岛解放初期属四沧区,1951年7月划归沧口区。经过1951年土地改革和1955年农业合作化运动,1955年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社。1958年8月,在原13个自然村形成的7个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沧口区红星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称西流庄人民公社。1963年7月,原属沧口区的西流庄人民公社划归崂山县领导,居民生活供应、文教卫生仍归沧口区管理。1969年9月,又全部划回沧口区统一领导。1982年3月和1983年2月,原属崂山县李村人民公社领导的香里大队、阎家山大队先后划归沧口区西流庄人民公社领导。1982年10月西流庄人民公社所属农业户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
  1984年9月,公社体制改革后,原西流庄人民公社改名为沧口区经济联合公司,原生产大队,先后更名为经济公司、工贸公司、分公司等。1990年8月,沧口区经济联合公司改名为沧口区第二工业局,各分公司遂更名为企业总公司。1991年底,设局党委、局机关、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共青团、工会、妇联、武装部等组织。下设板桥坊、晓翁、盐滩、水清沟、香里、阎家山等六个企业总公司。
  地理位置
  西流庄人民公社位于沧口区东南部,东至小白干路,与崂山区的李村镇毗邻,西接沧口区四流中路一带的工厂和居民区,南至水清沟南山,与四方区接壤,北至楼山,与楼山乡相连。面积6.9平方公里。境内多丘陵,牛毛山和东南山是境内的两座小土山。西流庄南河、西流庄西河、东南山河、板桥坊河均属季节性河流,自东向西流入胶州湾。
  经济情况
  1991年底,沧口区第二工业局所辖工业基层单位64个,工业产品品种51个。其中局直属工业企业8个,工业总产值4 239万元,利润总额73万元;村办企业56个,工业总产值4 065万元,利润额443万元。另有第三产业网点36个,营业额4 515万元,利润总额111.1万元。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